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,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。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——青海湖而得名,简称“青”。青海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,故被称为“江河源头”,又称“三江源”,素有“中华水塔”之美誉。青海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°35′——103°04′,北纬31°36′——39°19′之间,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,南北宽800多公里,总面积72.23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,面积排在新疆、西藏、内蒙古之后,列全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的第四位。青海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,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,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,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,是联结西藏、新疆与内地的纽带。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。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青海地大物博、山川壮美、历史悠久、民族众多、文化多姿多彩,具有生态、资源、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。青海的美,具有原生态、多样性,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,李白的诗句:“登高壮观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。黄云万里动风色,白波九道流雪山。”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动写照。
2018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03.23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4.85万人。其中,城镇常住人口328.57万人,占总人口的比重(常住人口城镇化率)为54.47%,比上年末提高1.40个百分点。全年人口出生率14.31‰,比上年低0.11个千分点;人口死亡率6.25‰,比上年高0.08个千分点;人口自然增长率8.06‰,比上年低0.19个千分点... 【详细内容】
初步核算,2018年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865.23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7.2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268.10亿元,增长4.5%;第二产业增加值1247.06亿元,增长7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1350.07亿元,增长6.9%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.4%,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.5%,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.1%... 【详细内容】
青海省内以古墓群,古寺庙,古岩画,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。汉,藏,回,蒙古,土,哈萨克,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,保持着独特的,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。 青海旅游资源丰富,类型繁多。
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,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。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、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,早在四、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、生活,繁衍生息。公元前121—111年间,西汉在今西宁设立了西平亭,标志着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。两汉以来,地处湟水谷地的西宁等地生产得到了发展,人口也不断增加,西宁及其周边地区在政治、经济、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。公元220年东汉灭亡,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,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。222年,魏在今西宁市修筑了西平郡城。公元265年,西晋在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,辖西都(今西宁市)等地。... 【详细内容】
青海历史悠久,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——黄河、长江的源头。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,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、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。据考古发掘,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,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。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,青海彩陶举世闻名。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。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,西起黄河源头,东到陇西地区,南达四川西部,北至新疆鄯善一带。秦汉时,羌人部落有150多个,每一部落有酋长,互不统属,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,生产力低下,属原始社会形态。... 【详细内容】
瞿昙寺,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,面朝瞿昙河,背靠罗汉山,北依松花顶,南对照碑..... [更多]
青海藏族民居,主要有庄窠、帐篷、碉房等形式,在青海的藏北牧区,到处都是牧民来已生成的牦牛和羊群,处..... [更多]
土楼观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祁连路西38号,兰西高速公路可达,是建筑类人文旅游景区。土楼观面积1平方公里,..... [更多]
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。追溯历史,北宋时(公元997~1065)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,明永乐八..... [更多]
扎麻隆凤凰山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边湟水谷地扎麻隆村,距离西宁30公里处,属于东昆仑山余脉,山势犹如一直展..... [更多]
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,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。寺院占地面积1.194万平方米,大殿本体占地面..... [更多]